English

寻访失落的世界

1999-11-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一茗 我有话说

引子

一直以为恐龙是孩子们的宠物,但最近的一条消息却让人不得不改变看法。这条消息说的是,国外一位老人在退休之后,利用废弃材料制作恐龙玩具,天长日久,他竟拥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侏罗纪公园”。如果你以为这里的恐龙全都只会傻呆呆地站着,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老人利用废弃不用的电器、电线制造了一个控制系统,通过它可以使满园的恐龙动起来。这位名叫罗伊的老人说,制作恐龙使他的退休生活充满了挑战与刺激性。

恐龙,一种身材笨重、行动迟缓并且早在6500万年前便从地球上消失的庞然大物。除了一副“酷”极的相貌之外,似乎浑身上下哪儿都与今日世界的节奏毫不合拍,但就是这样一群家伙却在当今最火爆的银幕上、书摊上以及玩具店里大行其道。不仅如此,因为有了它们,许多人特别是孩子们对那个曾经繁盛的时代总有着太多幻想;也因为有了它们,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这些太过专业的名词,普通人竟也能略表一二。

恐龙什么样?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往往会马上联想到科幻电影或玩具模型所塑造的恐龙形象,但那就是它们真正的相貌吗?

从遥远的中生代走到今天依然大受欢迎,恐龙也可算得上风光无限。其实在恐龙身前身后有太多可爱的动物从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消失,然而却没有谁的故事比恐龙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不过,最近的一项研究却表明,虽然恐龙是人们最熟悉的古生物之一,但许多人可能并不识恐龙“真面目”。

劳伦兹·威特米尔,俄亥俄大学解剖学助理教授,尽管他从事比较解剖学研究已有多年,但更多人知道他还是在一项关于恐龙软组织研究成果于去年公布之后。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使人们认识到过去对恐龙的相貌可能存在一些误会,更重要的是它促使科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以往恐龙研究的方法。

恐龙什么样?对于这个问题,人们往往会马上联想到科幻电影或玩具模型所塑造的恐龙形象,但那就是它们真正的相貌吗?“在从事灭绝动物研究的时候,总是迫切想要了解这些动物长得什么样。我们绘制出它们的画像,并且认为这就是它们真实的模样,因为它们使我们想到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动物。但是这些画像可能就是错误的。”威特米尔说。

大约在两年多以前,威特米尔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一项十分有意思的课题。其间,他们不仅利用CT扫描获得的图像研究了大量恐龙化石,而且对与恐龙最为相近的现代动物的骨骼结构和软组织进行了解剖和CT扫描分析。在去年九、十月间举行的一次古脊椎动物年会上,威特米尔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霸王龙可能没有嘴唇,三?龙可能没有面颊。这一结论与长期以来公众印象中的恐龙可谓大相径庭。

三?龙是一种以植物为生的恐龙,很长时间以来,它与另一种生活习性相似的细角龙被认为有着多肉的面颊。这一结论是科学家们将它们与现代哺乳动物(比如羊)进行比较之后得出的。其所以将二者做比,是因为它们的个体大小相仿──据推测,细角龙长约6-8英尺,体重在100至150磅之间,并且二者很可能都喜爱植物类食物。像所有哺乳动物一样,羊有着多肉的、肌肉丰满的面颊。这样的面颊被认为是恐龙最重要的面部特征,科学家们认为这与它们取食咀嚼的方式有关:这两种恐龙都以咀嚼植物为生,化石研究表明三?龙的上下颌骨均有孔穴存在。但威特米尔经过对现代哺乳动物研究后发现,它们的上下颌骨并没有这种孔穴。威特米尔认为,恐龙的这种颌骨特征,更合理的解释是它可能支撑着一个角质喙,类似于鹰或鳄鱼的那样。

类似的误会也发生在霸王龙身上。一直以来,它们被认为同现代蜥蜴一样有着肌肉丰满的嘴唇,但威特米尔的研究则表明,实际上,霸王龙的相貌并非如此,它们的皮肤可能会延伸至颌骨边缘,但绝不会超过牙齿。也就是说,银幕上霸王龙那厚厚的嘴唇并不存在。

威特米尔的研究报告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听起来十分陌生的恐龙形象,但这并不会影响电影人和玩具商们对恐龙形象的塑造。银幕上,有着长长嘴唇的霸王龙依然可以大摇大摆地走过每一个风清气朗的日子;玩具店里,三?龙们厚实的面颊上也会一如往昔地挂着或喜或怒或悲的表情。在电影人那里,恐龙其实是传达某种情结的载体,“有没有嘴唇,霸王龙都同样凶猛顽强”;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毫无选择余地地摧毁人们心目中的恐龙形象也并非威特米尔开展此项研究的意图。

鸟和鳄鱼是恐龙活着的“近亲”,这是目前大多数科学家同意的观点,但在研究恐龙构造时,科学家们却极少将这些动物考虑在内。这一现象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但威特米尔认为这其实并不奇怪,他解释说,这是由于人们只专注于寻找与恐龙在外貌上相匹配的对应物而造成的。例如:在观察一只鸭嘴龙时,我们马上会想到拿它与羚羊做比较,即使二者的骨架结构并不相同。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太恰当的。威特米尔认为,科学家们现在要做的是卷起袖子,拿起解剖刀,去观察现代动物的内部结构。

与恐龙的相貌一样令科学家们着迷的是 它们的身世:这些曾在漫长的中生代一 统天下的“暴发户”们是如何获得显赫 的地位,又是如何走向生命的终点的呢?

与恐龙的相貌一样令科学家们着迷的是它们的身世:这些曾在漫长的中生代一统天下的“暴发户”们是如何获得显赫的地位,又是如何走向生命的终点的呢?今天的人已无缘亲身体验6500万年前的那个失落的世界,但不断出土的化石却记录下这个古老的故事。以下就是这个古老故事的两个新版本,当然,为了使这两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科学家们还需要更加努力地工作以找到更多证据。

众所周知,霸王龙曾是地球上最威风的“统治者”,但它和它的伙伴们真是在打败所有对手之后才成为地球霸主的吗?今年6月,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保罗·塞利诺在《科学》上撰文,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塞利诺称,最新化石研究表明,在第一只只有狗一般大小的恐龙出现至少1500万年之后,恐龙的全盛期才到来,此时,它们的身材逐渐发展成今天人们所看到的这般巨大。这一过程在时间上恰好与一场种群灭绝的时间相吻合。也就是说,当大量其它爬行动物在这场大劫难中消亡之后,恐龙才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生命历程。这一结果意味着,恐龙并不比其它物种优越,它们仅仅是一群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出场的“幸运儿”。

塞利诺同时指出,这一结果对于研究包括哺乳动物在内的许多动物的进化也具有广泛的意义。根据塞利诺的看法,哺乳动物后来取代恐龙成为优势群体也是出于偶然,“当最后一只恐龙神秘地消失之后,哺乳动物得以繁盛起来”。这是后话。

恐龙的灭绝与它的出现一样神秘,目前最流行的理论是恐龙死于小行星撞击地球: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撞到地球上,它所产生的破坏力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爆炸的5亿倍,一时间,碎石、灰尘遮天蔽日,包围了整个地球。得不到阳光的照耀,植物枯死了,饭量太大的恐龙由于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不久便凄凄惨惨地告别了尘世……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动物也迅速灭绝。这一说法尽管有些离奇,但由于合情合理,因此一经提出便受到许多科学家的支持,不过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反对上述理论的也不乏其人,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伦纳德·金斯博格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认为,6500万年前,海平面高度明显下降才是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

金斯博格说,人们在谈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时,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当恐龙和其它一些物种灭绝的时候,与它们处在同一时期的另一些物种却安然无恙,这是很难用“灾难说”解释清楚的。他说,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白垩纪海平面明显下降,原本属于热带气候的地区逐渐演变为大陆气候,季节和昼夜温差明显增大,这使得恐龙的繁衍失去了原有的自然条件,因此很难按自然比例繁育后代。

金斯博格用美洲鳄鱼──这是唯一从白垩纪生存至今的爬行动物,而且是恐龙的近亲──来证明恐龙对气候变化的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在气温介于32至34℃时,美洲鳄鱼的蛋只能孵化出雄鳄,而在28至30℃时,只能孵出雌鳄。金斯博格指出,如果气温只是下降几度,就导致雄鳄停止繁育,那么在白垩纪,气温下降8℃,已足以消灭几乎所有爬行动物,恐龙蛋的孵化可能是爬行动物中对繁育温度要求最严格的,当然在劫难逃。

金斯博格提出这些理论后,除了少数专业学者之外,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并未给予太多关注。无人喝采的结果金斯博格可能早就料到了,他说:“这是一个讲究爆炸性和刺激性的时代,我这种平淡的渐变理论不会有人感兴趣,而那些可能是错误的、但听上去更富有戏剧性的说法,更容易被传播和接受。”这也难怪。从遥远的中生代“爬”到今天,“惊天动地”似乎本就该是恐龙故事的主题。

不久前有消息说,影片《侏罗纪公园Ⅲ》的拍摄正在计划之中,恐龙故事将继续演下去,当然,可以预料的是这个故事可能将越来越难讲。但这只是一方面。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当所有的谜底揭开,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恐龙只是一个平凡时代的平凡角色,到那时,恐龙故事恐怕会因为没有了神秘的光环而黯然失色。这才是最让人遗憾的。当然这样的担心还为时太早,因为在所有人类感兴趣的话题中,“生命”可能是最难解的一个谜,更何况是6500万年前的生命之谜,要最终解开尚待时日。对命运多舛的恐龙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幸运的事,对于讲着恐龙故事的人类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